安徽农大25年走“大别山道路”兴农富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09-07-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上接第一版)

  在距风景秀美的绩溪龙川风景区不过数公里的山丘上,竖立着一只巨大的蜜蜂塑像,不仅告诉着往来游客,著名蜂业企业“五蜂园”到了,更是为绩溪亮出了“安徽养蜂第一县”的亮丽新名片。2008年,该县蜂产业总产值达1.35亿元,蜂农人均收入4.3万元。这是一项货真价实的甜蜜事业。

  今年64岁的绩溪县瀛州乡农民洪德升,1980年就开始养蜂。因为只有“土经验”,十几年来的养殖规模一直是几十箱。一遇到病害,蜜蜂就可能全部死亡,血本无归。1997年,余林生教授来到绩溪县扶贫。他帮助老洪引进新品种、对蜜蜂进行科学管理和病害防治。现在,老洪一家优良蜂的养殖规模已达900多箱,单箱产值从箱均800元提高到1200元。如今,洪德升一家年纯利润近70万元。

  25年来,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字牌科研成果,在农大教授手中诞生,并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引领龙头企业群“龙”起舞。学校先后与20多个市(县、区)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与当地政府和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300多项;与100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

  创新,不仅引领了产业发展的动力,也成为提升学校科研水平的“助推器”。仅“十五”以来,安徽农大就承担涉农项目1700多项,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专利120多项,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57项,聚集起7个省部级创新团队。

  山林田野成为最好的学校

  25年来,安徽农大秉承把学校办在田间地头、让知识走出校门、让人才留在农村的理念,逐步构建起农村人才培养的新体系,为地方培训了各级各类人员200多万人次,数万名毕业生在基层奉献青春,为安徽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1985年9月,对于革命老区金寨县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安徽农大与金寨县政府携手创办的全国第一所全日制县属农业专科班开学了。第一批林学、蚕桑两个专业的70名大专生喜气洋洋地走进了课堂。被老区人民称为“希望之树”的大专班一办就是13年,先后开设了11个专业,培养了410名毕业生,相当于10年间分配到金寨县高校毕业生的总和。如何为农村培养更多留得住、用得上的专业人才,一直是安农人不懈的追求:2003年,学校开展单独招生培养乡村后备干部和致富带头人试点工作;2004年,学校向安徽省提交尽快实施“大学生人才兴村工程”的报告;2005年,学校向省人大和政协提出了在全省实施“兴村大学生人才培养工程”的议案和提案;2007年6月,揭开了“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序幕。目前,该校已先后在10多个市县开班,招收学生2000多人。

  一张明白纸,万亩高产田。在蒙城县和凤台县小麦高产攻关示范区,何时播种、何时追肥、如何田管,麦农们都有统一的“时间表”和“路线图”——马传喜教授的明白纸。马传喜是农业部小麦专家、省小麦高产攻关技术组首席专家。从小麦播种、田管到收获,他始终活跃在小麦主产区,他走到哪儿就把课堂带到哪儿。他的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指导光盘被各地电视台竞相播发,他的声音通过电波传遍了江淮大地。“我来蒙城5年多了,目睹了我县农业的发展变化,亲身参与了小麦高产攻关活动……感谢安农大的专家、教授为蒙城县所作的贡献。”蒙城县县长在自己的博客里,写下了无限感激的肺腑之言。

  走村入户授农技,田间地头办学堂。近年来,学校共举办各类培训班600多期,培训农民10万多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明白纸60余万份,培养和造就数以万计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培养“农趣”、激励“农志”、提高“农技”,安徽农大围绕“创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农”字上做足了文章。学校每年都组织学生深入田间地头,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知识力量”,切身感受农村对农业技术人才的渴求。该校依托近200个实习实训基地为大学生创业开辟校内试验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创业热情。学校还从2003年开始,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每年拿出专款20万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近年来,学校每年都有近50%的毕业生活跃在基层,在广阔的田野放飞青春的梦想!

  “对农业院校而言,农村一线是展现才华的‘大平台’,是技术集成、科技创新的‘孵化器’,是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责任田’。”安徽农大党委书记赵良庆说,“我们需要走出象牙塔,到基层去,到农业生产的第一线去,把技术带下去,把问题带回来,发挥人才和科研优势,服务新农村建设。”为了保证教师扶贫的时候没有后顾之忧,学校把这些教师课时量减半,并且把有无下基层扶贫的经历,作为评职称的硬性条件之一。

  在历史的长河中,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石。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繁荣,农业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深刻变革,引领这种变革的中坚力量就是知识和人才。作为农业人才的摇篮,作为农业科技、知识的宝库和集散地,安徽农大还将把“大别山道路”的旗帜立在科学发展的最前沿。